查看原文
其他

阶层是会遗传的:一位日本学者调查了1443名孩子的母亲后得出的结论

2015-09-20 檩子 小花生网

檩子:昨天同学聚会,有个做老师的同学提到这本书,问我知道么?这本书的名字非常直白,叫《阶层是会遗传的》,这么政治不正确的事情,说得还斩钉截铁般的肯定。


我们都知道,家庭的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的基因、个性、学识和行为,对孩子都有深刻影响,可究竟有什么影响,我们也不是很清楚。但日本这个研究者七八年前居然做了一次认真的调研,硬是要搞清楚这些关系。


虽然标题看起来有点危言耸听,但日本学者还是有令人钦佩之处,就是用调研与数字说话,在书前言里,作者开宗明义:


孩子成绩好坏是由什么决定的?当然每一个孩子都有天份上的差异,但实际影响孩子的,却不只是这个因素而已,为了寻找这个答案,我针对家里有就读小学二年级到六年级1443名孩子的母亲,做了一份问卷调查,这本书的目的就是要将调查结果介绍给大家。


这本书出版后即登上日本亚马逊第一名,在日本掀起广泛讨论。


作者三浦展在日本为著名社会观察家、社会消费现象研究者,以及阶层团块研究者。在推出本书之前,同样以社会学专著《下流社会》风靡日本。其实该书早在2009年就已在京沪等地隐性流传,不过因为涉及阶层、阶级这些敏感词,所以没有登上各大书店推荐榜。


作者用另类视角审视社会阶层的形成,重新评估孩子的人生契机。他的一些观察和结论,都非常贴近现代家庭的真实生活。


妈妈晚上愿意为孩子做饭的,孩子的学习成绩也很好,父亲的阅读的知识面也与孩子的成绩有绝对的关系,“成绩低”的孩子,父母和孩子都偏肥胖,夫妻间的感情好坏也和孩子的学习成绩成正比例 ... 父母的生活时间不规律,很难一家人一起享受晚餐和交流的乐趣的,孩子的成绩越烂?孩子们之间产生学习成绩的差别的原因,实际上不仅仅是“收入的差别”,还有“生活质量的差” ...


在作者前一本畅销书《下流社会》中,作者对下流做过一个定义,就是,下游社会的人们不仅仅是所得低,而是连意愿也低,意愿包括学习意愿、工作意愿、生活意愿,也就是人生的目标是低级的。而这种低级意愿却更多的出自父母,也即所谓的“遗传”。


应该说,作者在人的权力平等上做了一些的深沉思考,人们在劳动与所得上需要平等,机会需要平等,但起点的平等却有着深刻的原因,就是“遗传”的深处藏着某种不平等。


这里还得提一点,三浦展说的是下流社会的遗传性,也就是说孩子无法选择自己出生时的社会状态,它与血缘遗传有一点差别就是,这是社会性的遗传,而不是简单的父母血缘遗传。


檩子觉得《阶层是会遗传的》中的结论和观点可能有失偏颇,并且未必适用于中国社会,但这些研究还是值得我们想想的。


在檩子印象中,日本已经是一个民众间相对平等的社会,但在这位社会学家眼里,阶层分化不但明显,而且会代代遗传。未来的中国,又会是怎样呢?




在网上找到这本书第一章和第二章的部分书摘,大家来看看,好多数据,虽然看上去有点烦,但也说明作者没闭着眼睛胡乱说话:


第1章:孩子的成绩与父母的经济能力有关系吗?


父亲收入越高,孩子成绩就越好


近年来,有许多事实指出孩子的学习能力与父母的经济能力有关。简单地说,父母所得越高,孩子的成绩就越好,因为要让孩子成绩好,快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就读同一所私立初中、高中,为此有必要让孩子去上补习班,而不论是上补习班还是上私立学校,都非常花钱,所以对所得高的父母来说比较有利。在本调查中,将验证看看这种说法究竟正不正确。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孩子的成绩分布图。本次调查中,我们向母亲们提出问题:“你觉得你的孩子现在的成绩如何?”然后请她们从“上”、“中上”、“中”、“中下”、“下”的五个答案中,选出适当者。结果发现“下”的比率很低,因此我们将“中下”与“下”一并视为“下”,结果得到:“上”18%、“中上”42%、“中”33%、“下”7%。


那么父亲的所得和孩子的成绩是否真有关系?经我们调查结果发现,父亲所得越高,孩子的成绩确实就越好。


例如父亲所得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的孩子,成绩为“上”的占33%、“下”只占了3%。相对地,父亲所得不到300万日元的孩子,成绩为“上”的占15%、“下”也占了15%。从这一点就可看出,父亲所得与孩子成绩确实有关系。


存款与孩子的成绩成正比


此外,在比较每一户的存款时也发现,存款多寡与小孩的成绩有明显的关系。


例如存款达到1500万日元以上的家庭,小孩的成绩为“上”者占34%、“中上”者占43%,合计为78%,而“下”只占了5%。


但是存款不到100万日元的家庭,孩子的成绩为“上”者占14%、“中上”者占38%、“下”者占13%。综合以上所述,孩子的成绩,确实明显受到父母所得以及存款多寡的经济面所左右。


如果将所得集中投资在教育上,能让孩子成绩有所提高的话,相信身为父母的人,还是会觉得有努力的价值。但一旦得知存款多寡也会影响到孩子成绩时,为人父母就必须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开始,甚至是在孩子还未出生之前,就开始努力存钱,这可是一件非常累人的事。


父亲收入越高,上补习班与考私立中学的孩子就越多


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如何?本次调查的对象是拥有小学生孩子的母亲,结果发现,其中有32%的孩子在上补习班。当然,随着孩子年级的增长,上补习班的比率也越高,六年级的学童中,有52%在上补习班,同时父亲收入越高者,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也越高。


例如父亲收入不到300万日元的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只有13%,但是父亲收入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的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则高达61%。父亲收入达到900万日元时,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就开始增加。


另外,在针对是否让孩子去上私立中学的问题上,也发现父亲收入越高者,让孩子进私立中学的比率也越高。相较于收入不到300万日元的2%来看,收入达到1100万日元以上者,占了54%。


收入比学历的影响力大


此外,依据父亲的学历来看孩子的成绩时,发现大学(含以上)毕业者,孩子成绩为“上”的有24%、“中上”有45%,合计为69%。相对地,不到大学学历者中,孩子成绩为“上”的只有10%~11%、“中”以下的比率比较多。


就连孩子上补习班的比率以及预定上私立中学的比率,也是父亲学历越高者,比率就越高。


不过无论这些比率为何,这之间的差异都没有父亲收入的差异来得大,可见收入比学历更深深影响孩子的成绩。


第2章:母亲会左右孩子的成绩吗?


母亲的学历与婚前收入越高,孩子成绩就越好


在第一章里,我们已经很清楚孩子的成绩与父亲所得、存款、学历等有关,本章将验证看看母亲所得与学历等因素是否与孩子成绩有关。


本调查对象的母亲当中,有65%为专职家庭主妇,22%为兼职上班妇女,因此母亲本人的所得并不高,所以若以母亲现在的职业和所得来探讨与孩子成绩之间的关系,恐怕没有多大的意义。因此我们将以母亲婚前的所得,来检验与孩子成绩之间的关系。


结果发现,母亲婚前所得的影响虽然不如父亲所得多寡来得明显,但越高者,孩子的成绩果然还是越好,尤其母亲所得在400万日元以上的孩子,成绩为“上”的占23%、“中上”占47%,合计为70%。此外,从母亲学历别来看,学历越高者,孩子的成绩也越好。例如母亲是大学(含以上)的孩子,成绩为“上”的占27%、“中上”占44%,合计为71%。


综上所述,母亲学历在大学(含以上)者,以及婚前所得在400万日元以上者,孩子成绩普遍比较好。


曾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结婚对象收入也比较高,也更在意孩子的成绩


前文中,针对母亲学历与婚前收入,调查了这些因素对孩子成绩有何影响时,发现拥有大学(含以上)学历,以及收入达到400万日元以上者,都与孩子成绩有很大关系。大学毕业且收入曾达400万日元以上的女性有40%,高中、专科学校、短期大学毕业且收入曾达400万日元以上的女性有19%,高中以下学历者则为13%。


大学毕业(含以上)且曾有过高收入的女性中,与高收入男性结婚的几率也很大。具体来看,大学毕业(含以上)女性的丈夫中,有46%收入在700万日元以上,但高中以下女性的丈夫中,则只有21%的收入在700万日元以上。


此外,收入曾达400万日元以上女性的丈夫收入,有52%在700万日元以上,但收入在100万~199万日元的女性,其丈夫收入达700万日元以上者,只有19%。换句话说,大学毕业且婚前收入达400万日元以上的女性,与收入达700万日元以上男性结婚的比率相当高。


综合以上结果来看,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女性的高学历化下,高收入的女性越来越多,结婚对象自然也以高学历、高收入的男性为主,只是当丈夫收入越高时,就算原本是高学历、高收入的女性,也会与非高学历、非高收入的女性一样,因为结婚、生产而辞掉工作,成为65%的专职家庭主妇。


当高学历的母亲们成为专职的家庭主妇后,知性能力显得无处发挥,因此容易转向孩子身上,开始搜集、分析各个学校、老师的资讯,想要找出适合自己孩子就读的学校。同时希望孩子至少要拥有与自己相同的学历,或希望孩子考进和自己相同程度的大学就读,更甚者还会追求适合自己孩子的高品质教育内容,而非单纯的考试技巧。


既是高学历父母所培养的孩子,照说即使不去上补习班,应该也能得到高学历。只是一般父母总是会担心,害怕自己的孩子若不去上补习班,很可能会被其他孩子追赶过去,因此只要经济方面还过得去,都会设法让孩子去上补习班,希望孩子能考上好学校。事实上,母亲学历越高、婚前收入越高者,越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去上补习班,并打算让自己的孩子去考私立中学。


这是为人父母常见的烦恼,也因此这种烦恼心理才会被人所利用,造成父母们在教育上接受“自我责任”的观念,进而在孩子的教育上花大钱。


母亲小时候成绩越好,孩子成绩就越好


谈论教育阶层论时,大家会假设:父母能拥有高经济能力,是因为父母学历较高,而学历较高又是因为学习能力较强的缘故。所以学习能力高的父母,比较容易生出学习能力高的孩子来,对吗?若真是如此的话,那么所谓父母的经济能力较高,孩子的成绩就越好,这种阶层论的分析就成了胡说八道,因为根本是父母的学习能力强,才连带使得孩子的成绩好。


如果真是如此,就没有什么值得再讨论的,这种遗传假设说,似乎不无道理。因此,为了验证,我们特别针对母亲小时候的成绩好坏,与自己孩子的成绩好坏,做了一个分析比较。


当母亲成绩为“上”时,孩子成绩为“上”的有35%、“中上”为45%、“下”则只有3%,几乎所有孩子的成绩都在“中上”或以上。


当母亲成绩为“中上”时,孩子成绩为“上”的有15%、“中上”为45%、“下”为8%。当母亲成绩为“中”时,孩子成绩为“上”的有11%、“中上”为38%、“下”为7%,当母亲成绩为“下”时,孩子成绩为“上”的有12%、“中上”为30%、“下”为16%。从这个结果可以得知,母亲成绩与孩子成绩有很大的正比关系,等于是在验证遗传假设说的结果。


无论母亲小时候成绩如何,孩子成绩仍有进步空间


不过若换个观点来看,即使母亲的成绩为“上”,还是有65%的孩子成绩是在“中上”(含以下),也就是说,有65%的孩子,成绩比母亲当年还差。
相反地,母亲成绩为“下”的孩子,只有16%也是“下”,其余有84%为“中”(含以上)。换句话说,有84%的孩子,成绩比当年的母亲还好。同样地,母亲成绩为“中”的孩子,有49%在“中上”(含以上)、44%为“中”,虽然高出母亲当年成绩的比率不是很多,但至少仍旧胜过母亲。


从这一个结果来看,母亲小时候成绩好,孩子成绩确实也会好,但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即使母亲小时候成绩不好,也不见得孩子的成绩就一定差,因此孩子其实还是有努力空间。


母亲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孩子成绩同样有进步空间


此外,我们再来分析看看,母亲小时候是否喜欢念书,与孩子成绩好坏之间是否有关联。


母亲小时候喜欢念书的孩子,有33%成绩为“上”、42%为“中上”、只有5%为“下”。母亲小时候还算喜欢念书的孩子,有22%成绩为“上”、45%为“中上”、6%为“下”。从这个结果来看,母亲小时候越喜欢念书者,孩子的成绩似乎就越好。


这本书的主要观点


是不是看得有点晕?有网友(@张加富的博客)总结了书中的主要观点,相信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理解


关于收入和阶层


  • 《下流社会》一书中曾经对“下流”做过定义,所谓“下流”不单是指收入较低阶层,也包括“意愿”较低的族群,包含“学习意愿”、“工作意愿”与“生活意愿”等在内,这个族群对整个人生的目标,都无法产生出积极的态度与意愿,这才是“下流”的真正意思。


  • 一旦连祖父的资产多寡都会影响孩子的成绩时,那么孩子彼此间的起跑点,一开始就注定有很大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从一开始就已经固定了,并非努力就能解决。


  • 考私立学校对整个家庭来说,是一项很具冲击性的“事业”,也正因为这是一项“事业”,才会如此需要资金与计划。


  • 由于政府每年都在删减教育预算,所以民众对公立教育的不信任感也越来越强,迫使人们在教育投资方面回归到“自我责任主义”上,说来实在是一件愚蠢的事,但对现今的父母来说,却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不然哪个父母愿意主动将孩子送到补习班去,让孩子半夜才回家呢?更没有哪个父母,会一直积极地想每个月送5万日元给补习班!


  • 若想正视阶层差异的扩大与固定化,就必须设计出即使父母阶层较低,也能让孩子在不增加经济负担的情况下,靠自己的努力提升自己阶层这样的社会结构上来。所以,就这个观点来说,公立教育机构能否施行有助孩子能在实际社会上应用的教育,是很大的关键。


关于母亲的角色


  • 孩子成绩为“上”的母亲,不单充满干劲,做事还很有计划,凡事都处理得相当迅速敏捷。这种个性会影响孩子。


  • 能迅速敏捷做好家务事和三餐的母亲,当然比较容易养育出在自己所决定的时间内,依序念完该念的书,进而取得好成绩的孩子。


  • 只可惜,升学考这种东西不可能采取多元评价的方式来衡量孩子,只能采取单一成绩来筛选学生。而母亲们往往容易被这种单一的评价标准所深深影响,把焦点放在“让孩子去考试”这件事上。若真是如此的话,我觉得现代孩子未免太可怜了,因为他们竟然那么小就得被迫处在这样的环境中。


  • 如果可以的话,当然还是很希望母亲们能在面对升学考的体制下,仍然拥有多元化的价值观。


  • 当母亲认为自己的孩子拥有比自己还好的特质时,满意度就会上升;而一旦觉得自己的孩子,拥有比自己还糟的特质时,满意度就会下降。


关于孩子成绩


  • 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这些孩子的生活特征是不喜欢外出,喜欢窝在家里。如果孩子的生活习惯很差,完全可说是父母的责任。


  • 成绩越好的孩子越认真、努力,而且很规矩,属于班级干部型的人物。


  • 有自主性、有挑战精神、很独立的孩子,通常成绩比较好,这些孩子可以说是符合了现代经济所追求的“精英型人物”。


  • 而孩子成绩越好的父母,则越倾向让孩子学习能提高文化素养的才艺。


  • 不论是聪明人还是愚人,也不论是有钱人还是穷人,每人每天都有24小时,非常公平,不同的时间应用方式,当然会造成不同的成绩结果。


  • 在父母低学历、低收入、周六日及夜晚都得上班的情形下,几乎不能培养孩子取得更高的学历。


  • 孩子成绩越好的家庭,接触文化的意愿就越强;孩子成绩越好的家庭,越想通过旅行提升孩子的知识与教养。


  • 因为孩子们虽然不是很懂,却也因为跟着大人欣赏了好的作品,并在无形中一点一滴地体会大人们的世界。这种经验对孩子未来的人生发展,是重要的启发。


  • 以前只要拼命死背各地的山名和标高,就能考取好成绩,因为过去是由知识量的多寡来决定成绩的好坏。只要死背山名和标高,即使未曾实际去看那座山,大多数孩子也能办到,所以就某种意义上来说,算是非常公平的考试方法。但一旦亲身经历对面试具有影响时,孩子的成绩自然就会被父母的经济能力、文化涵养与时间充裕性所左右。


  • 以往一向只追求拥有丰富知识人才的企业界,已经开始转向寻求具有更高沟通能力与口才能力的人才了。


  • 家庭文化教养的差异,对提高孩子的“知识与计算”能力,并没有太大的关系,但对于培养孩子凡事得自己负责调查、思考,进而学习的综合学习能力来说,却容易受家里由多少本字典和百科全书,或是父母平常是否有利用书籍时间和网络查询资料的习惯与设备等因素所左右。


关于孩子饮食


  • 或许比较偏食的孩子,对学习上的科目,以及学校里的老师,同样也存在所谓的偏好。


  • 对吃东西没有失去欲望的人,似乎对学习和工作也不会失去欲望。


  • 饮食状况的健全与否,就是彼此之间“生活品质”的差异所在,同时,家庭是否能拥有“维持并提升生活品质”的意愿,也是差异之所在。有办法如此顾虑到食物品质,也代表精神上比较健康、经济上比较宽裕,整体“生活品质”的差异,自然会表现在孩子的成绩上。


  • 因此时间与经济越充裕的家庭里,若有一个能够费心思、花时间在做菜上,同时有时间注意、选择安全视频的专职家庭主妇,孩子的成绩就会较理想。



最后啰嗦 ...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日本社会的一个研究成果,这个研究到底有多靠谱,说不清楚,结论是不是正确,更不清楚。这也不代表檩子我和小花生网的观点。不过,还是想听听大家的看法,欢迎参加下面的小调查,更欢迎大家发表评论,说说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一些相关文章:


感谢订阅 “小花生网”

公众号: xiaohuasheng99

每天推送国内外最优秀的教育资源

周一:适合不同年龄段的中文图书

周二:国内外实用有趣的教育方法

周三:英语学习和阅读资源

周四:带来新视野的文章

周五:电影、动画、音乐、纪录片

周六:美好生活画报

周日:引发深度思考的教育文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